我们做了个“米酒”小甜水

商品开发者:O哥

小时候在北方,并没接触过真正的米酒,不多的体验,都是来自菜场卖的一罐罐玻璃罐(或白色塑料桶)里的醪糟(酒酿)。每次做汤圆,窝个蛋,暖心又落胃,然而如果嘴馋舀一勺中间的酒汁喝下去,那就不是什么美好的体验了。

都说人基因里就被糖和油吸引,说这话的人肯定没喝过醪糟里渗出的那一点“酒”。甜,腻,还有点微微辣嗓子,喝酒齁(hōu)到嗓子疼的体验,不少人恐怕还记忆犹新。如果不冲点热水,绝对喝不下去。

后来再喝到米酒,是在扬州老街上的酒坊,瓷坛里装着略微泛白的酒浆,入口确实甜美醇厚,但还是太甜,记忆中的腻感依然挥之不去,喝个半坛不成问题,但是想再多喝,太难了…..

近些年涌现了不少的米酒品牌,出于好奇也试过一些,酒都不算难喝,只是这居高不下的糖分实在劝退,包装各个精美,却不知有多少心思真正放到做一瓶好喝的酒上,与其哀叹,不如借着工作的自(bī)由(pò),自己下场做一款真正好喝不腻歪的米酒。

不同于已经存在诸多质量评判标准的葡萄酒,白酒或是黄酒,这款全新的米酒可以说不存在任何参考系,这时多年从事葡萄酒的经历,让我想到了一个值得参照的产品:网红小甜水。这些4-6度,芬芳甜美的葡萄酒,已经全网火了好几年,口味饱受认可,是不是个潜在的开发方向?

但葡萄酒是葡萄酒,米酒是米酒,开发过程还是摸着石头过河,其中主要要解决的就是三大问题:

问题1:多甜才合适?

市售的米酒一般糖度是多少呢?(残糖率16%约等于160g/L,相当于可乐的1.5倍以上)

结合葡萄酒的经验,再经过多轮用户调研评测后,我们找到了米酒的甜度黄金点:105g/L,说人话就是,有些甜味但不喧宾夺主。用那个用烂了的词就是“清甜”。

清甜的秘密不仅在于较低的甜度,而在于我们没有使用市面上常见的白砂糖作为甜味剂,而是选择了蜂蜜进行调味,我们的配料表,只有水,米,蜂蜜,酒曲,桂花,干干净净。

问题2:太烈可不行

酒精度是所有酒都绕不开的话题,它既与糖分共同造就了酒体,又是米酒风味的承载者,米酒对于酒精度尤其敏感,稍微高了点,酒精味道会很突兀,喝起来也烧喉,太低的话,又没法很好的带出米香和桂香。

由于我们把糖分含量降了下来,酒精度也不需要和市售米酒那样高(为了和糖分平衡)经过反复打样尝试,最后找到了酒体圆润与风味展现之间的平衡点:7度。多一分太烈,少一分太淡,这就是米酒的黄金酒精度!

问题3:万事俱备,只欠桂花

可以和米酒搭配的是什么?自然是桂花啦,想到热气腾腾一碗酒酿汤圆里,放上那么一点桂花糖或者桂花露,满屋生香。从一开始做这款酒时,我们就决定干干净净只用桂花,愿望很美好,现实很骨感,桂花糖或者桂花露可以说是桂花的精华,而常见的工业式桂花投料工艺做出的米酒,桂花香气远没有市面上很多产品那么浓烈,甚至可以说有一点“清淡“,经过软磨硬泡和多次尝试,我们专门请回了有着丰富经验的崇明老师傅传授投料技巧,在不加一分一毫添加剂的情况下,尽可能地保留了桂花本香,开瓶时,桂香你知道。

说了这么多,最后的成品就是它啦

(我才不会说瓶子光开模就开了四次,做过产品的同学都知道开模的成本,默默都是泪):

最后再划下重点:

开瓶淡淡米香桂香,入口清爽微甜,只有7度的酒精度,没有喝醉的顾虑,最让人惊叹的是,如此简单的配料,确能碰撞出这般的美味,大道至简,莫过于此。

年节将至,炒一二小菜,饮三四米酒,会五六好友,念七八回忆,望九十前程。打开一瓶桂花糯米酒,不知诗人李贺口中的“琉璃钟,琥珀浓,小槽酒滴真珠红”是不是就是形容的它?